“彭桓武默默做了许多重要工作,但很少有人知道。”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开创者钱三强说。正是因为钱三强的举荐,彭桓武加入中国核科学研究,在这项绝密工作中一干就是几十年。从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到二机部九所、青海2 2 1 基地,彭桓武的脚印总是那样扎实又洒脱。
20世纪60年代,苏联撤走驻华专家并停止资料设备供给后,中央决定派彭桓武接手负责核武器物理研究工作。他的科学领导,不仅使原子弹反应方程得到简化,也让各反应过程特性的主要物理量得以明确。这些工作为中国科学家掌握原子弹反应的基本规律和物理图像起了重要作用。
第一颗原子弹理论设计完成后,凭着敏锐的学术嗅觉,彭桓武又迅速组织乃量转向氢弹原理的探索。作为学术带头人,彭桓武召集各种讨论会,最终安排周光召、于敏、黄祖洽分别带队,多路探索,氢弹的研发也获得了成功。
“两弹”事业中,彭桓武功不可没。然而当国家将奖章颁给彭桓武时,他却谢绝了,不肯独享功勋。在大家再三劝说下,他同意留下奖章,但此后每当有人提起他在核武器研究中的贡献时,他都会正色道:“都是大家干出来的。”
其实, 出于保密的需要,亦或是淡泊名利的性格使然,直到逝世,有关彭桓武的报道和资料都不多。有人回忆,彭桓武特别注重保密,上下班前必定整理文件,将文件密封盖章。而他本人也从不提当年的保密往事。只是在获得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时,彭桓武低调地将100万港币奖金全部捐给了曾参加第一颗原子弹研发、身体受过伤害或生活困难的同事们,呈现出大爱之心以及那些沉默岁月、默默奉献的人带给他的深深触动。
以上内容载于《保密工作》2017年第10期
211基地简介:
221基地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州府西海镇,始建于1958年。中国开始研制核武器之后,经过一番选择,中央决定在海拔3000多米的金银滩草原建设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221基地,对外名称为“青海省综合机械厂”,掩护名为“青海省第五建筑工程公司”。据221基地高级工程师侯清仁回忆,221基地实行了严格的保密纪律:“工作性质和内容不能告诉任何人,即使家人、亲戚、朋友也不能讲;同事间不该问的也别问,相互之间不要打听,除非工作需要,不要进入他人办公室;此外,非工作时间也不能谈论工作。每次业务会上还有提醒。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到保密室把自己的工作包领出来,下班时再存回去盖上章,别人不能动,任何工作资料都不能带回家”在如此严苛的保密制度下,221基地下到普通工人,上至王淦昌、彭桓武、郭永怀、陈能宽、邓稼先这样的核心科学家,乃至李觉院长都要严格自律,以身作则。
人物简介:
彭桓武,著名物理学家,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先后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高能物理研究所、理论物理研究所副所长、所长,二机部九院副院长等职。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技术一等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1962至1964年,在中国科大近代物理系讲授流体力学课程;1978至1979年,为中国科大研究生院开设理论物理课程。
保密小贴士:
1、严禁非法获取、持有、买卖、转送或者私自销毁国家秘密载体。2、阅读和使用涉密载体须在符合保密要求的办公场所进行,并履行登记手续。使用者不得擅自抽出、留存和随意抄录涉密载体内容。3、涉密载体传递必须履行审批手续,进行包装密封,在包装上标明密级、编号和收发单位,通过机要交通、机要通信或者指派符合条件的专人送达,严禁通过普通邮政、快递等无保密措施的渠道传递涉密载体。传递绝密级载体,实行二人护送制。4、国家秘密载体出境应当通过外交信使(含临时信使)携带、传递。严禁通过邮寄、托运等无保密措施的渠道传递国家秘密载体出境,除例外情形严禁任何个人违规携带国家秘密载体出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