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敏:隐身30载,为国铸氢盾

发布时间:
2020-06-10
文章作者:
发布人:
韦晓琪
动态浏览次数:
2015年1月9日,北京人民大会堂,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颁奖仪式隆重举行。万众瞩目下,89岁的于敏成为最高科技奖的唯一获得者。

习近平总书记向于敏颁奖


这般“抛头露面,于敏一生也就两次。第一次还是1999年,在“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他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并代表23位获奖科学家发言。这也是于敏第一次在公众前露面,距离他1988年被解密已经过去了11年。





难解的保密情缘





作为核物理学家,保密不是于敏工作的重头戏,却与他有着难解之缘。在1988年以前,连“于敏”这个名字都是保密的。30余载,他一生中最宝贵的年华都隐身在帷幕后,默默地为中国铸造国防基石。1988年解禁后,于敏才逐渐为外界所知。


由于保密的原因,于敏的研究成果几乎未公开发表,不过他的杰出贡献仍有迹可循。原中顾委常委、国务委员张劲夫在《请历史记住他们——关于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的回忆》中提到,“研制氢弹工作主要是于敏他们做的,方案是于敏提的,也得过大奖”。在《中国军事百科全书——核武器分册》“于敏”的条目下写着:“在氢弹原理突破中起了关键作用。”


当年,于敏带领科技人员发现了热核材料自持燃烧的关键,解决了氢弹原理方案的重要课题。于敏非常兴奋:“我们到底牵住了牛鼻子!”他当即与在北京的邓稼先通电话。为了保密,于敏用只有他们之间才懂的暗语,报告这个惊人的突破:“我们几个人去打了一次猎……打上了一只松鼠。”邓稼先听出是好消息:“你们美美地吃了一餐野味?”“不,现在还不能把它煮熟……要留做标本……但我们有新奇的发现,它身体结构特别,需要做进一步的解剖研究,可是……我们人手不够。”“好,我立即赶到你那里去。”

于敏(右一)与 邓稼先(中)在一起


而妻子孙玉芹得知于敏所做的贡献后方才恍然大悟:“没想到老于是搞这么高级的秘密工作的。”

20世纪90年代初,于敏与夫人孙玉芹





“国产的”核物理大师





于敏在回忆自己从事核武器研制的心路历程时曾说道:“童年亡国奴的屈辱生活给我留下惨痛的记忆。中华民族不欺负旁人,也不能受旁人欺负。核武器是一种保障手段,这种民族情感是我的精神动力。”


1926年8月,于敏出生于河北省宁河县芦台镇(今属天津市)。1944年,他考入北京大学。1951年研究生毕业后,于敏被慧眼识珠的钱三强、彭桓武招入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于此,于敏开始了他的科研生涯。


在我国核武器专家中,于敏几乎是唯一一个未曾留过学的人,但是这并没有妨碍他攀到世界科技的巅峰。彭桓武说:“于敏的工作完全是靠自己,没有老师,因为国内当时没有人熟悉原子核理论,他是开创性的。”钱三强称,于敏的工作“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

1984年于敏与邓榢先(左)在核试验基地


由于成就突出,于敏荣获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防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等十几项重大奖项。他不仅是当之无愧的大师级人物,而且是中国自己培养的大师。





创造世界纪录的“两弹元勋”





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尚未研制成功时,国家就作出部署,要求对氢弹的理论研究先行一步。为了加快突破氢弹理论,1961年1月,于敏应召加入研究团队。这意味着他必须放弃光明的学术前途,隐姓埋名,常年奔波,但他义无反顾。


几乎从一张白纸开始,于敏开始涉足深奥的核理论研究。他拼命学习,举一反三地进行理论探索。从原子弹到氢弹,按突破原理试验的时间比较,美、苏、英、法耗时多则8年,少则4年。耗时长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计算繁复。而中国还有一个明显的短板是计算设备落后:国内当时仅有一台每秒万次的电子管计算机,并且95%的时间分配给了原子弹研制,留给于敏负责的氢弹设计只有5%的时间。为此,于敏所领导的工作组人手一把计算尺,废寝忘食地计算。一篇又一篇论文交到了钱三强的手里,一个又一个未知的领域被攻克……


于敏在氢弹原理研究中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解决了热核武器大量关键性的理论问题,并在平均场独立粒子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1967年6月17日8时,一架挂载氢弹的轰6战机进入罗布泊上空。随着指挥员发出“起爆”的指令,机舱开启,氢弹带着降落伞急速下落,在距地面2900多米的高度,突然绽放出一个巨大的火球,随后传出一声巨响,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从原子弹试验成功到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中国人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创造了世界纪录!

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现场图片(左)及《人民日报的喜报(右)





爱国、爱历史、爱京剧





“学术如山,性情如水。”于敏不仅以学术成就令后辈高山仰止,也以平和善良的性情赢得身边人的爱戴。由于他非常平易近人,私下里被同事和晚辈称为“老于”“于老爷子”。

1992年11月在中物院发展战略研究研讨会上(左起:王淦昌、彭桓武、朱光亚、于敏)


曾经自嘲“硬件老化了,软件也过期了”的于敏,在学生眼中“脑子永远只有20多岁”。“老师最大的特点就是爱国,这一点从他的话里话外都能感受到。”


于敏虽是大物理学家,但他最大的爱好是中国历史、古典文学和京剧。他从小就会背不少古诗词。晚年,工作少了,他至少一天要拿出3个小时来读他喜欢的书。这些书包括《资治通鉴》《史记》《汉书》《三国演义》《红楼梦》等等。隔三岔五地,他还会去看上一次从小就爱看的京剧。


《三国演义》中他喜欢这一段:“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料。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于敏说,这是非常好的一种品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人物简介:

  于敏,著名核物理学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曾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长。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在中国氢弹制造中起到关键作用。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于中国科大建校初期兼任教授。

  于敏与合作者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结构模型,填补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后来为了国家需要,转而从事氢弹理论研究,为中国氢弹突破奠定了基础。在氢弹原理的研究中,于敏攻克了核武器物理中的一系列关键性的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型基本完整的设想,对核武器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之后,于敏长期领导并参加核武器的理论研究和物理设计。在核物理、中子物理、统计物理、等离子体物理、爆轰物理和辐射流体力学等方面取得多项重要研究成果,解决了一系列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理论问题。在倡导和推动若干高科技项目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