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下半年突然学校要我马上去北京接受重要任务,也不知什么重要任务,后来才知道是搞核武器,由当时的第二机械工业部借用我,南京、北京两地跑。仅年余,不让我两地跑了,1961年正式调我到第二机械工业部即现在的核工业部,在北京进行原子弹的研究。我的具体任务是研究用炸药的爆炸力以推动金属来压缩核燃料,达到核裂变的连锁反应而产生爆炸。只是原子弹的重要环节,需要固体物理、金属物理的知识,也需要炸药的知识。当时国内有如此多方面知识的人很少,我对炸药也是外行,要摸索、学习和研究。当时国家有保密规定,我的工作属绝密,规定我不能说在研究固体物理,如这样说,内行人会知道,反而会泄密;允许我讲在研究核反应、加速器、反应堆等。有几次回南京大学,同事们要我讲讲工作情况。在核子组我就讲核能、原子核的输运、中子输运等。我懂得一些,总可讲一点,但到底不在做这方面的实际工作,就讲不好。内行的施先生(核物理学家施士元)是觉察到这一点的,他感到奇怪。所以我真为难!——以上内容摘自程开甲的回忆文章《回忆我在南京大学物理系的时候》。

程开甲院士是我国著名物理学家,是我国核试验科学技术的创建者和领路人。上世纪40年代初,程开甲先后在自由粒子狄拉克方程严格证明、五维场论等方面做出了出色的工作,与导师波恩共同提出了超导电性双带机理,在Nature、Physical Review等杂志上发表多篇论文。50年代,他在国内率先开展系统的热力学内耗理论研究,在多年教学和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撰写了我国第一部《固体物理学》。让国内外科学家意外的是,叱咤学术界的程开甲居然在1960年“消失了”。为了保守祖国核武器事业的秘密,程开甲毅然隐姓埋名,从此再也没有发表一篇论文。但他的学术研究仍然硕果累累,上个世纪60年代,程开甲建立发展了中国核爆炸理论,系统阐明了大气层核爆炸和地下核爆炸过程的物理现象及其产生、发展规律,并在历次核试验中不断验证完善,成为中国核试验总体设计、安全论证、测试诊断和效应研究的重要依据。上世纪80年代,程开甲开创了我国抗辐射加固技术研究领域,为提升我国战略武器的生存与突防能力提供了技术支撑。他这样评价自己“曲折”的学术生涯:“搞科研,不能急于求成,不能光想着出名,要充实平凡而艰巨的基础工作,要有奉献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求是、创新、超越别人。”
2014年1月10日,习近平向获得201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程开甲颁奖。
保密小贴士:
从公开的新闻报道中搜集情报是世界各国情报机关的惯用手段。美国、俄罗斯等国的情报官员曾公开表示,从新闻报道渠道获取的情报数量占很大比例。因此,对外交流、宣传报道、展览、公开发表著作和论文等事项应坚持“涉密不发布,发布不涉密”、“一事一审,先审后发”的原则,实行保密审查、备案制度。
人物简介:
程开甲,著名核物理学家,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的开拓者之一,我国核武器试验事业的创始人之一。长期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兼职教授。曾先后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