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三强:中国原子弹之父

发布时间:
2020-09-25
文章作者:
发布人:
韦晓琪
动态浏览次数:

虽然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是有祖国的。正因为祖国贫穷落后,才更需要科学工作者努力去改变她的面貌。——钱三强

         

钱三强,原名钱秉穹,1913年出生于浙江绍兴,父亲钱玄同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他少年时代即随父在北京生活,曾就读于蔡元培任校长的孔德中学,16岁便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32年,在得知他考上清华大学物理系之后,父亲专门写了“从牛到爱”这幅字,激励他发扬属牛的那股牛劲,在科学上不断奋进,向牛顿和爱因斯坦学习,这幅字钱三强一直保留了60年,直至去世,还挂在房中。

1936年,钱三强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入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当助理员。1937年经考试得中法教育基金会资助到法国留学,当时的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所长严济慈亲自带领钱三强去见约里奥夫人伊伦·居里教授,介绍他到居里实验室做博士论文。同时,钱三强还到法兰西学院核化学实验室在约里奥教授的指导下研制用于观测核反应的云室。

1946年,钱三强与何泽慧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婚后钱三强带着妻子一起投入到研究中,也就在这一年,他和夫人何泽慧发现了原子核具有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并从实验和理论做出了全面论述,为人类利用核能源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基础理论,被认为是二战后核物理研究的重要成果,西方媒体用这样的题目:中国的居里夫妇发现了原子核新分裂法”,予以称赞。

虽然在异国有了优越的生活工作条件和很高的学术地位,但钱三强仍一直以父亲强调的“学以致用,报效祖国”这句话为座右铭。1948年春天,在得知新中国不久将诞生的消息,马上表示要回国参加建设,并说:虽然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是有祖国的。祖国再穷,是自己的。而且正因她贫穷落后,更需要我们去努力改变她的面貌。
1948年初夏,钱三强向居里夫妇郑重提出回国要求。导师虽有些舍不得,仍表示支持。信仰共产主义并同情中国革命的约里奥还说:“我要是你们的话,也会这样做的。”居里夫妇把极为机密的数据和一些放射性材料送给他,并嘱咐他回国后“要为科学服务,科学要为人民服务”。5月间,他和夫人何泽慧便带着刚刚半岁的女儿登上回国的海轮。
回国后,钱三强担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从新中国建立起,钱三强便全身心投入了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开创工作。他在中国科学院担任近代物理研究所(后改名原子能研究所)的副所长、所长,当时没有仪器,他们就骑着自行车到旧货市场采购器材,自己着手研制;没有从事核物理研究的人才,就自己培养......钱三强四处奔波,延揽人才。赵忠尧、邓稼先、杨承宗等一大批科学家从国内外聚集起来。短短几年,白手起家的近代物理研究所,就从最初的十几个人,发展到1956年的六百多人。
1954年国庆节,赫鲁晓夫访华时,毛泽东首次向对方询问能否提供核子方面的帮助,对方委婉地加以拒绝。1955年1月,毛泽东召集中央领导人开会研究时,特地把钱三强、李四光等人请到中南海的会场,并说:“今天,我们这些人当小学生,就原子能有关问题,请你们来上一课。”显然,领袖们是想从科学家这里得到可靠的依据,然后再确定决心。
面对牵系国家安危的嘱托,钱三强把自己丰富的核知识浓缩起来,用通俗的语言向中央领导们做了讲解。他介绍了世界上发展原子能的过程,并介绍了中国现有的条件,认为已可以起步发展。为了形象直观地介绍对核辐射的测量,他还把事先准备好的自制盖革计数器放到桌上,又把一块铀矿石装在自己口袋里从桌旁走过,计数器马上发出“嘎、嘎”的声响,会场上传出一片笑声。接着,中央领导们从钱三强那里接过铀矿石标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询问。讲课结束后,毛泽东高兴地拍板说:“现在到时候了,该抓了”,并表示:我们自己干,也一定能干好!毛泽东还请钱三强等人一起聚餐,并说:“为了我国原子能事业的发展,大家共同干杯!”中国发展核事业的决策,就此正式确定

1956年11月16日,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成立主管原子能工业的第三机械工业部(1958年2月11日改为二机部),钱三强身为二机部副部长兼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和原子能研究所所长,承担着各相关技术协作项目的具体组织领导工作,其领导的原子能研究所还承担着铀-235的分离,中子物理与裂变物理,探测技术安全防护等方面的责任。他知道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重。他说:“作为一个有爱国心的知识分子,此时此刻心里很清楚这对于中国的原子核科学事业,以至于中国历史,将意味着什么。前面有道道难关,而只要有一道攻克不下,千军万马都会搁浅。”


1956年波匈事件发生后,赫鲁晓夫为寻求中国支持,于翌年同意提供核技术。钱三强就此多次到苏联谈判和参观,掌握和消化了大量有关知识。1959年6月,苏联中止提供核技术资料和样品,翌年夏天撤走全部专家。此时,国内又遇到严重经济困难,有人提出核工业也应“下马”。在此关键时刻,钱三强认为靠中国现有的基础,完全可以造出核弹。他的看法和表现出的才能,又为中央确定自力更生发展核事业的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为了弥补苏联专家撤走后出现的人才空缺,钱三强迅速把以郭永怀、朱光亚、邓稼先为首的一批优秀理论与实验物理科学家,调配到核武器研究机构,直接承担起各个环节上的科研攻坚任务。经过1961年和1962年自力更生的艰苦实践和努力,到1962年下半年,原子弹研制工作已经发展到了由量变向质变转化的关键时刻。1962年9月11日,二机部向中央提出争取在1964年最迟在1965年上半年试爆第一颗原子弹的“两年规划”。“两弹一星”作为绝密工程,十分注意保密工作。在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制作的,展现我国“两弹一星”设计研制和试验成功的全过程的纪实性革命史诗电视剧-《国家命运》中,有这样的细节,在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刘杰向周总理汇报“二年规划”的时候,周总理强调该规划一个字都不能透露出去,汇报回来之后,钱三强、刘杰一起到机要室交回规划,签字登记后,监督机要员密封,放入保密柜
1964年10月16日,伴随着一声巨响,我国西部上空升腾起第一朵蘑菇云,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这一天恰好是钱三强的51岁生日!
1965年6月,法国《科学与生活》杂志上刊登了一篇题为《在中国科学的后面是什么》的文章。文中写道:“中国的科学研究工作是由中国科学院领导的。北京原子能研究所的领导人是曾在巴黎大学学习过的物理学家钱三强博士。他才真正是中国原子弹之父。”由此,“中国原子弹之父”的美誉不径而走。而钱三强本人对“中国原子弹之父”一直持极力反对的态度。他说:“中国原子弹研制成功决不是哪几个人的功劳,更不是我钱三强一个人的功劳,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诚然,“两弹一星”是一项十分宏大的系统工程,决非一两个人所能完成。但从科学技术及理论的突破、学术方面的挂帅来看,钱三强当之无愧是中国原子能学术方面的大家和统帅,是召集者,指路者,功不可没。
周光召曾说:“钱三强先生正是这样一位掌握全局,运筹帷幄的指点之才,他无愧于这个时代。熟悉钱先生的人,不会忘记他那宽阔的胸怀,勇挑重担的气魄,杰出的组织才能,甘为人梯的精神,谦逊朴实的作风,以及只求奉献不求索取的高风亮节。在钱先生身上,科学和道德达到了高度的统一。正是因为这样,钱三强先生才受到广大青年学生的仰慕,科学工作者的爱戴和全国人民的尊敬。”
  

人物简介:

   钱三强,著名核物理学家,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历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二机部副部长等职。于中国科大建校初期兼任教授。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钱三强是享誉国际物理学界的科学家,中国科技界杰出的领导者。长期从事原子核物理的研究和领导工作。为世界原子核科学作出了卓越贡献,开创了中国的核科学研究事业,是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被誉为“中国原子弹之父”。


参考文献:

《中央专门委员会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试爆》(当代中国史研究 聂文婷)

《钱三强:中国的原子之父》(人民网 徐焰)

《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却有祖国》(央广网)